文章列表

红外相机在野保中的布设及安装

发表时间:2022-09-28 15:43

目前,红外相机技术已发展成为陆生兽类、地面活动鸟类资源调查和监测研究的重要常规技术。红外相机主要通过照片和视频来记录并获取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其群体大小、分布(相机位点信息)、 行为(重点为活动节律)、生境(植被、海拔等)等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野生动物在监测区域的基本特征。


然而,获得这些数据必须建立标准的红外相机调查规范要求,统一的调查规范、正确的安装布设对掌握野生动物种群和群落动态的长期趋势极为重要。


图片


红外相机调查规范要求

红外相机调查规范的建立和执行主要包括4个环节:相机布设方案、监测计划实施和数据采集方案、数据管理方法以及数据分析方法。针对整个调查区域(如整个保护区),考虑区内的植被类型和海拔梯度,用GIS按平方公里制成栅格地图。


图片  


根据地形和路线分割成数个相机监测样区,其中每个相机监测样区最少40平方公里,即布设20台相机组成一个相机阵列,相机布设密度为1台/2 平方公里或1台/平方公里。


每个相机位点在每年旱季(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或秋冬季(温带区域)完成为期30天的监测。在相机数量少的情况下,30天后相机组需要轮换到下一个监测样方。


图片


红外相机布设中的注意事项


1.相机的选择

随着数码影像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市面上监测相机的种类繁多,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如照片清晰度越来越高、能存贮更多照片、相机小型化、安装简便、照片数据实现即时网络传输等,为野保监测提供了更多方便。选择相机时主要考虑触发时间、对温度的灵敏度、照片清晰度、连拍照片数、存贮卡容量、电池寿命和是否闪光等。目前,被动式小型红外相机因便于野外携带和安装得到广泛使用。另外监测样地的所有相机类型应尽可能统一型号。


图片



2.相机参数调试

使用相机前,需要对相机参数进行设置。重要的参数包括日期与时间、拍摄模式、SD卡均需要格式化、时间间隔调为“1s”、连拍3张、照片编号、 密码设置、灵敏度设置为“中”或“高”、定时为“关”等。


关于拍摄模式,对常规动物监测采用“照片”模式, 便于照片数据快速处理,而采用“视频”模式则主要用于监测目标动物的行为。调试时需要试拍2张~3张照片,以了解相机和SD卡是否能正常工作。往往由2人调试,1人负责设置,另1人负责核对。


3.相机的布设规范

布设相机前对整个监测样方通过GIS制成1平方公里或1公顷的网格,预设相机位点通常为每个网格的中心点,打印在地图上。根据监测区域的行走路线确定相机布设的路径,相机位点预设位置(经纬度)置入GPS导航仪。通过GPS导航找到预设相机位点,并以此位点为圆点,在20米为半径的圆内寻找合适相机安放位置(通常选择靠近动物痕迹或路径的位置)。


图片


4.相机的布设位置


(1)相机使用绑带牢固固定在较粗的树干上,防止树干晃动导致相机误拍;

(2)根据目标动物的形体进行设置,一般相机捆绑在树干0.5-1.3米的位置。高度尽可能保证镜头拍摄正视前方。安装高于推荐高度时,注意适当调整俯视角度。安装不当可能导致相机无法触发拍摄。

(3)安装前拍摄1张照片,看是否正常工作(非常重要)。 安装时可用通过显示屏幕查看监控点是否在最佳感应区域内。


图片


(4)布设时尽可能选择动物利用的兽径和水源附近。选择地势平坦、开阔的地点作为相机位点,地面灌草较少(在植物生长季节需要特别注意灌草的生长);注意镜头前方3米,左右30度范围内避开阻挡物。以免导致夜拍时红外光反射导致主监控区域黑暗及影响PIR触发效果。


图片



注意事项


动物行径路线尽可能不要正对着相机方向行走,以免影响抓拍次数。

最佳安装应该是按动物行径路线斜切探测区域。

相机最佳探测距离在3米~10米,根据动物的大小探测距离会有所不同。

探测动物的体积和移动速度都会影响探测效果。动物越大越容易触发;移动速度较快越容易触发,反之触发越困难。


(5)固定好相机后,一定要进入测试模式对相机进行触发测试,以保证准确抓拍到动物图像。根据动物的行径录像来回行走,观察相机相机探测指示灯。

(6)测试完成后,将模式开关切换到工作模式,盖上底盖,紧扣密封扣子。


图片


在野外,难免会遇到没有树的情况,没树安装,亦可将相机钉在岩石上。在空旷平地或草原沙漠,则需发挥创造性,搭建个小石头屋,离地一般是0.5米~2米高,具体高度根据动物大小确定,上坡略高,下坡略低,留出动物通道。


相机的安全与维护

根据季节特征和野生动物活动规律,要安放在中低海拔、动物通道等区域。为防止丢失要加大存查打击及普法宣传力度,并做好项目的保密及安放设备的隐蔽工作。

相机可加锁以保护SD卡,机身后部可加锁链以防被盗,亦对相机进行伪装更贴近环境,降低丢失概率。

为了延长相机的使用寿命,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建议每次取卡或取回相机后应立即进行维护。维护主要对相机进行干燥、清洁等。相机不用时置于放有干燥剂(硅胶)的防潮箱内保存,任何电池都需要从相机取走(非常重要)。内存卡取出,干燥保存。相机布设尽量在旱季进行,雨季需要更多地维护以延长相机使用寿命。


图像的管理与分析

针对图像采集过程中存在的监测周期长、实施成本高、物种辨别困难等不足。目前,欧尼卡图像管理系统通过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将图像传输至协调节点,再利用4G网络上传至服务器,监测系统利用深度学习建模自动AI识别物种,并进行统计分析。


关于系统:

相机管理:显示相机信息(坐标、编号、温度湿度等)、布设相机、布设相机路径轨迹;

数据统计:保护区信息、物种统计、物种分类(按时间、区域、天气类型等);

照片分析:识别物种(筛选有效照片删除无用照片)、提取照片信息(时间、位置);

存储图像:存储野生动物图像数据和积累物种分布记录;

多级用户管理:根据不同项目和分组,设定用户管理权限,对红外相机和拍摄数据进行统一维护和管理,上下协同、信息共享,实现监测与监管的协同联动。

分享到:
Onick Optics To Please Your Horizon
欧 尼 卡 光 学    取 悦 你 视 界
website qrcode

欧尼卡官网手机版

欧尼卡官微信公众号